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玛蒂尔达有多少字

| 发布时间:     

玛蒂尔达(Matilda)是一部由罗尔德·达尔(RoaldDahl)创作的小说,其字数因版本和出版社而异。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版本中,玛蒂尔达大约有46,000字。这个数字可能会由于不同的编辑和排版版本而略有不同。

《玛蒂尔达效应》:拒绝成见,女性也有她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

有些故事,你猜得到开头,猜得到结尾,却怎么都猜不到过程。

玛蒂尔达的故事,便是如此。

《玛蒂尔达效应》是英国作者埃莉·欧文的作品。在埃莉·欧文七岁的时候,父母为她买了一台小小的打字机,正是这样一个别致的圣诞礼物,开启了她的写作之路。她的这本《玛蒂尔达效应》已经被翻译成了8种语言,如今,它不仅成为了英国孩子的热门读物,同时还获得了多项图书奖项,并入选了英国企鹅出版社科学书迷的书单。在英国的STEM学校,《玛蒂尔达效应》更是成为了学校的必读书。

这到底是是怎样的一本书?它触发了我的好奇心。

作为一个大人,能读到这样的童书,也算是弥补了我童年时候的缺憾。和很多给孩子们讲大道理的书籍相比,《玛蒂尔达效应》,它的主人公虽不完美,但更具震撼力。

玛蒂尔达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她聪明机智,热爱发明。她的爷爷维尔弗的去世,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一直被玛蒂尔达视为发明界的知音,爷爷的去世让她体会到孤独的滋味。

她和很多那个年纪的孩子一样,既觉得自己特别,又常常感到自身的渺小。他们常常会受到大人物事迹的激励,但又总是缺乏主动探索的勇气。

作为一个痴迷于各种发明的小女孩,玛蒂尔达想要出人头地。她以玛丽·居里为榜样,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像她一样,成为一名影响世界的科学人。

“今天我该创造点什么?”玛蒂尔达常常扪心自问,她始终记得,爷爷曾经跟她说过的话。“需求是发明之母”,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发明了便利手,还在爷爷的帮助下,申请了专利。只不过,她还在攒钱,期望着便利手在全世界的发行。

是一次学校科学大赛的挫败,让玛蒂尔达整个人陷入到了沮丧之中。评委们觉得那么出色的作品,不可能出自一个女孩子之手,这样的否定,不仅否定了玛蒂尔达一个人,还否定着整个性别。

玛蒂尔达的郁闷,引来了奶奶的开导。这才引出了之后的故事。

奶奶本身是一名天体物理学家,且有重大的发现,早在几十年前,她就发现了一颗独特的行星,而她的老板把她的发现据为己有,如今,他还获得了行星的命名权,正是斯莫克这个家伙。

距离斯莫克获得诺贝尔奖的典礼只有不到两天的时间,玛蒂尔达依然决定,要为奶奶讨回公道。没想到的是,奶奶也如此想,两个人一起,奔向了遥远的斯德哥尔摩。

这是整个故事的开头,惊心动魄,然而,结局可预测。玛蒂尔达胜利了,且获得了尊重。她的奶奶赢得了本属于自己的荣誉,而星星的名字,被作为一项礼物送给玛蒂尔达,“玛蒂尔达行星”真是好名字。

玛蒂尔达,一个追逐梦想的年龄,在克服重重的阻难之后,获得了更进一步的胜利。这是属于青少年的激动人心,在一个成年人的眼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前面那个时代,女性地位低下的无尽辛酸。

《玛蒂尔达效应》这本故事书,它最精彩的情节,实际上是玛蒂尔达与奶奶乔思·摩尔一起奔向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的整个过程。30多个小时,他们逃离养老院,从洗衣篮子里跑出来,跳上了送牛奶的车,在港口误打误撞上了一条急于离开港口的船,在船上修好了故障,认识了船长和船长夫人。下船之后,在法国加来打车,遇到了一个拍电影的团队。跟着这个拍电影的人,他们竟然乘坐热气球,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且因为热气球漏气,他们把热气球最终停在了埃弗尔铁塔上,而操作热气球驾驶的,竟然是颤颤巍巍的老太太乔思·摩尔。

一路上,他们可谓是披荆斩棘,中间笑料百出,戏剧化的节奏,又让人欲罢不能。

不仅如此,这中间提到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后文的伏笔,最终都是他们的贵人。这实际上也是对人生的隐喻,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遇到一个人,但就是认识了,而且结下了善缘。这点缘分,会成为养料,在未来的某一个瞬间,重现滋养自己的生命。

对我们的一点启迪,大概便是生命的善意。

因为玛蒂尔达是热情的,有追求的,她和奶奶从来都不放弃。在偏见成风的社会中,她们依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着实不容易。

一路飞奔的奇遇,即是人生的恩惠,又是上帝的挑战。

在到达斯德哥尔摩,成功地揭发了成果的剽窃者之后,玛蒂尔达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玛蒂尔达效应》这样的书籍,符合青少年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故事情节也跌宕起伏,又结合当今女性的热门话题,不得不说,作者是非常有远见。

玛蒂尔达的名字,也别有深意。在科学界,玛蒂尔达效应确实存在,它特指女性的科学成就,在她们所在时代被忽略和抵制的现象。

这样的抵制,只能是一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终究要承认女性的重要意义。

女性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与男性存在的对抗,更重要的,是一种平衡。

埃莉·欧文的《玛蒂尔达效应》,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想法,把它化身为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我们在跟随着她探险的过程中,也逐渐领略到女性的聪慧和价值。

虽然绝对的公平是很难实现的,但每一个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人,都是伟大且勇敢的。

《玛蒂尔达效应》,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种下两性尊重的种子,未来孩子们的世界,会更加地美好。

拒绝成见,女性也有她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接纳差异,包容彼此,共同进步,才是我们的理想所在。

1安徒生(1805——1875)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

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

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

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终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于朋友——商人麦尔乔家中。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早期主要撰写诗歌和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

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

“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其后又不断发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渐搁笔。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格林兄弟简介

1785年1月4日,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童话作家雅各布·格林诞生。

他还有个弟弟叫威廉·格林,也是语言学家。兄弟俩是德国语言学的奠基人,他们搜集和编辑的《德国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在全世界享有盛名,通称《格林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的宝贵财富。

格林兄弟生于莱茵河畔的哈瑙,父亲是一名小官吏。他们的青年时代是在拿破仑占领德国时期度过的。当时,德国遭受异族侵略和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他们大学毕业后,埋头研究历史,在德国浪漫派作家阿尔尼姆和布仓塔诺合编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的启发下,于1806年开始搜集,整理民间童话和古老传说,并于1814、1815、1822年陆续出版了3卷本的《德国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1814年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各国反动势力重新抬头,德国分裂状况仍然十分严重。这使格林兄弟产生政治必须改革的信心。

1837年,格林兄弟等7名著名的大学教授,为抗议汉诺威公爵违背制宪诺言而失去教授职位。在这个时期,他们努力把研究历史遗产与人民对自由、民主、统一的要求结合起来。他们研究德国语言,编写了《德语语法》和《德国语言史》,还有未完成的《德语词典》这些研究工作,开创了研究日尔曼语言学的先河,也为德意志民族是个统一的民族提供了论证。

1859年,弟弟威廉·格林逝世,1863年雅各布·格林逝世

31.郑渊洁

作家。慈善家。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楷模奖”获得者。一个人写一本月刊24年世界纪录保持者。皮皮鲁讲堂教师。皮皮鲁作文大赛评委会主任。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评选委员会委员。

1955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一个军官家庭。其父原籍山西浮山。其母原籍浙江绍兴。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医生。在北京长大。

1977年选择用母语写作作为谋生手段。是1985年创刊至今的《童话大王》半月刊的唯一撰稿人,创刊24年总印数逾亿册。其作品字数达两千万字。皮皮鲁、鲁西西、罗克、舒克和贝塔是他笔下塑造的形象。《皮皮鲁总动员》(由54本书构成)是郑渊洁目前在图书市场销售的系列丛书是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书目。全国各地书店均有专柜销售。

2006年至今销售出1100万本。首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郑渊洁为他人创造过超过200个就业机会。郑渊洁创作童话30年,作品已售出1亿2千万余册。

2008年,联合国为表彰郑渊洁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向郑渊洁颁发“国际版权创意金奖”,郑渊洁成为中国作家获此殊荣第一人。

2008年汶川地震,郑渊洁成为向地震灾区捐款最多的中国作家,捐款总额达38万元人民币。

4.洪汛涛

洪汛涛(1928—2001),浙江浦江人,曾用笔名田野、田多野、了的、吕榆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神笔马良”之父。是与叶圣陶等齐名的中国“童话十家”。长期致力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

洪汛涛自幼喜欢绘画、篆刻、书法,尤其热爱文学,喜欢搜集民间文学。抗日战争前后,在乡村师范、中学做过教员,也为一些报刊撰稿。上海解放初,在军管会文艺处做戏曲编审工作。后调入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研究》等刊物。此后专门为儿童写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40年代中期开始写作,出版有《天灯在看你》、《尸骸的路》等集子多种。作品结集出版的共有七十多种。其中主要的是童话,有《神笔马良》、《十兄弟》、《不灭的灯》及《神笔马良正传》、《夜明珠》、《小花兔找食物》、《鱼宝贝》、《望夫石》、《半半的半个童话》、《快乐的小鸟》等。粉碎“四人帮”后,他写出了《一张考卷》、《花圈雨》、《向左左左转先生》、《白头翁办报》、《慢慢来》、《夹竹桃》、《棕猪比比》、《小鼯鼠第一次学本事》、《小芝麻奇历记》《“亡羊补牢”的故事》、《乌牛英雄》、《苍蝇的诀窍》、《狼毫笔的来历》、《破缸记》、《天鸟的孩子们》、《鸟语花香》等四十余篇童话新作,已收入《洪汛涛童话新作选》一集中。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故事生动有趣,受到小读者的喜爱。

5.孙幼军

孙幼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当代著名童话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外交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孙幼军,原籍哈尔滨市。当代著名童话作家。

1961年底,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此书出版累计册数达百万以上。从此,又写出了几个短篇童话。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拿起笔来,出版了短篇童话集《玩具店的夜》《吉吉变熊猫的故事》《怪雨伞》,中篇童话《没有风的扇子》《白妞儿和竹脑壳》,并翻译出版了巴西中篇童话《童话国的小客人》日本中篇童话《不不园》、捷克中篇童话《一只聪明的小狐狸》、苏联中篇童话《伏伦盖尔船长历险记》等。

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童话《小布头奇遇记》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童话《小贝流浪记》获《儿童文学》1977-1979年优秀作品奖。《怪雨伞》获《儿童时代》童话征文奖。童话《小狗的小房子》《玫玫和她的布娃娃》分别获《儿童文学》1981年、1982年优秀作品奖。《小狗的小房子》在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又获中国作家首届优秀儿童文学奖。

1990年,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颁发的"荣誉作品证书",孙幼军获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赴美国领奖。《怪老头》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二届"全国少儿读物评奖"一等奖、"中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首奖。并同时有小说、散文的创作。

作品:《没有风的扇子》《仙篮奇剑传》》《跟老头儿漫游奇境》《漏勺号飘流记》(与孙迎合著);系列童话集《玩具店的夜》《亭亭的童话》《怪老头儿》《唏哩呼噜历险记》;中篇童话《铁头飞侠传》《神奇的房子》《云里国历险》《影星娃娃》《神秘的大鸟》《白妞儿和竹脑壳》;短篇童话集《吉吉变熊猫的故事》《怪雨伞》;短篇小说《小狗的小房子》《妮妮画猴儿》

6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